2023年毕业设计
“Hide”和"Seek"很明显与两个角色相关,两个可以互换的角色,如果按照中国“捉迷藏”的翻译,有藏躲的人和寻找躲藏人的人,找到意味着游戏角色开始反转互换,这样循环往复下去;按照西方“Peek-a-boo”的翻译,则是同一个人角色表情的突然转换,或者叫“变脸”。
这两个都是游戏,一个可以多人玩,另一个则是一人分饰多个表情面具,共同点是,游戏需要有意外,找人太简单就无趣,变脸不丑不怪也不好玩。出人意料之外能提高游戏的娱乐性。
两个游戏也体现出角色的不确定性,角色只在短暂的时间处于稳定态,这种不确定性是“HIDE AND SEEK”课题的核心,长期以来,设计物的逻辑大多是静态的、确定的、可靠的,而此次课题则试图探讨不确定的设计。
这种研究方向背后的基础是,“不确定性”作为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这方面受到关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国量子物理学家海森堡所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基于此,可从以下几点去理解并拓展“HIDE AND SEEK”课题的设计理念:
一、解读:
1. 游戏2018年成都华西都市报一篇专栏散文写道:“北方人叫捉迷藏,南方人叫躲猫猫,只有四川人叫逮猫儿。从语感上来说,还是四川人这个“逮猫儿”的叫法最生动,包含的游戏品种也最丰富(……),不管是捉迷藏还是躲猫猫,字面理解总有寻找躲藏者的意思,但四川人的叫法就不同了,强调的是一个逮字,不光动感十足,而且也不一定非要躲起来才能耍。”
躲猫猫(英语:Peekaboo或Peek-a-boo),是一种逗乐婴儿、幼儿的游戏。躲猫猫的反覆遮眼玩法多是西方国家逗乐婴儿的游戏,玩法是父母用双手蒙住自己的脸,然后靠近婴儿,将手突然拿开,变出怪面及大叫一声,从而引起婴儿大笑。不过亦可能吓到婴儿而造成反效果。
2. 隐与显(0-1;1-0)(0-1/2;1/2-0)
物/人
·隐(线索)
·半隐半显
·显(反常规)
3. 秘密/隐私
4. 伪装
5. 消失
二、可能性:
1. 行为(触发功能开显)2. 跨维度(材料、结构)
2D-3D;2D-2.5D;3D-3D’
3. 多感官(声、触、嗅)
4. 情绪与心理(焦虑、抑郁;幽默、享乐主义)
5. 戏剧的(叙事性)
6. 社会议题(伦理、政治)
……
三、概念:
·形式:
1. 消失(生存、流浪)
2. 伪装(安全感、戏谑)
……
·主体:
1. 物(或因人的行为导致)的显隐、定或不定
2. 人(因物)的显隐、行止
……
·内容:
流动的、转化的、私密或社交的、个体或社会的
……
Reference:
Pierre Huygh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